close

我還記得有一個晚上,我看著熟睡中的孩子,突然心裡冒出一句話:「我好怕我做得不夠好。」

那種感覺不是一陣而過的情緒,而是一種深層的、不知道從哪裡來的、整個身體都被勒緊的焦慮。是的,我知道他現在看起來健康、開朗,也有笑有鬧,但我還是會想:「我是不是該讓他吃更多青菜?是不是該讓他少看一點影片?是不是他還沒戒尿布,是我哪裡沒做到?」

有時候這種焦慮是因為別人的話。有時候只是因為滑手機看到別人家孩子早早會背九九乘法表,或者某個部落格媽媽分享「我們三歲就開始鋼琴入門」。我理智上知道每個孩子的進度不同,但心裡還是會被拉扯,然後開始檢討自己:「是不是我太鬆?太放任?太不夠努力?」

後來我發現,這些焦慮,其實都不是來自孩子本身,而是來自我的「愛」太用力了。

我們太在意他們會不會輸在起跑點,太想確保他們將來不會受苦、被排擠、被誤解、被忽略,所以我們盡可能在現在就「預防未來的一切風險」。但問題是,人生就是會有風險啊。無論我們多努力,孩子還是會有跌倒的時候,會有難過、被拒絕的時候。我們沒辦法替他們走完所有的路,我們只能陪在一旁,讓他知道:「跌倒的時候,媽媽在這裡。」

我開始慢慢放下那種「要做對所有事」的執念。也開始明白,有時候愛,不是把孩子推出去讓他贏,而是拉住他、蹲下來陪他輸的時候。

我試著讓自己在焦慮冒出來的時候,先不急著反應,而是先問問自己:「我現在這麼緊張,是因為他真的需要?還是因為我害怕自己不夠好?」很神奇地,很多時候我發現我焦慮的點,其實是我內在的自我懷疑。是那個「我是不是好媽媽?」的問句,在變換不同樣貌偷偷出現。

後來我開始跟自己說:「我可能不完美,但我夠愛他。我可能不是每天都做得最好,但我有在學。」我也會在他睡著後,回顧那天的混亂與甜蜜,提醒自己:今天我們一起過了一天,不論多麼混亂,我都還是愛他的,而他也依然需要我。

育兒焦慮,不是我們哪裡做錯了,它是我們對孩子太重要了、太深愛了。只是,有時候愛太用力,也會讓人喘不過氣。所以我們也要練習對自己溫柔一點。練習相信,我們已經很努力。練習在失控的日子裡,告訴自己:「這不是永遠,這只是今天。」

慢慢地,那些焦慮會變得比較小聲,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安靜的信任——相信孩子會走出他自己的節奏,也相信自己,已經是他最好的媽媽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育兒百科全書 的頭像
    育兒百科全書

    育兒百科全書

    育兒百科全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